2015-10-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10月20日下午,吉林大学东荣会议中心,“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的各路代表一边有序进场,一边轻声交流。
来自黑龙江、吉林、上海、湖北等7省(市)代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高校主要负责人,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座谈。
座谈会上,黑龙江省省长陆昊、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做了主题发言。现摘编发言中一些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四个角度看大学生创新创业
黑龙江省省长 陆昊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是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判断需求的能力,注意技术逻辑和市场需求逻辑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律本质,就是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上述问题中有四个角度值得关注。
一是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也要看到一定的就业经验和就业技能积累对成功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创业和就业可以相互转化,本质是相互促进的,一定的社会经验往往是创业的前提条件。5年前有关学术机构调查显示,青年人当中直接创业与就业以后再创业的比例是4:129。
二是更多地倡导组合式创业,鼓励大学生跟已经毕业创业的学生合作,敢于去有发展潜力和新商业模式的小公司工作,敢于去能够磨炼人、提高综合素质的基层就业载体工作。为此,黑龙江省准许大学生就读与就业创业之间8年内可以身份互相转化,大学毕业后5年之内仍可享受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相关政策。
三是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黑龙江有供给优势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活动。这是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经济下行情况下推动发展,我们提出要在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黑龙江竞争优势的领域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领域也是能够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重要领域,否则仅凭热情而没有市场机会是很难实现成功创业的。对黑龙江而言,现代农业诱导出的优质高效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及涉农服务业,整体性生态化带来的旅游、养老、健康产业,信息服务业,若干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俄全方位合作,部分地区的教育、文化产业等领域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四是关注新的商业模式。当前不仅总需求在动态变化,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调整,比如品牌营销代理、电子商务、优质农产品实物众筹等。大学生最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互联网+”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领域。
构建定向扶持和容错机制
上海市副市长 翁铁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创”需要厚积薄发,内在包含“仓储”“工器”两方面:没有“仓储”,创新创业是无源之水;缺少土壤空间、政策扶持等“工器”,则难以为继。政府要着力构建“扶上马、送一程”的扶持和容错机制。
上海重点完善创新实践平台、健全创业孵化网络、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完善创新实践平台方面,为加强个性化指导和实战性运用,投资10亿元建立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在健全创业孵化网络方面,为及时给创业起步学生提供“第一桶金”,上海市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政府每年投入1亿元,以免息债权等模式,给予5万至30万元资助;在营造鼓励创新氛围方面,上海市自2008年起连续举办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至今已覆盖160多所高校、15万名学生。
同时,上海在扶持与容错方面进行了探索:上海已在财税、融资、审批等方面形成制度支撑,如初创期学生创业团队可获得专项创业补贴及场地租金优惠等支持;上海通过校区、园区与社区的“三区联动”为高校师生创业提供扶持,形成多个众创空间,如杨浦区全力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定向服务建筑设计专业师生创业;为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上海着力构建容错机制,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对创业失败学生,不再收回投资,只要符合“创业力测评系统”评估,仍同等支持其再次创业。
搭建有特色有活力的平台
湖北省副省长 郭生练
自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的通知》出台后,省财政对高校在校和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行无偿资助,3年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扶持项目1800多个。
同时,着力搭建有特色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空间平台。首先构建“大环境”。武汉市“青桐汇”“创业咖啡”和襄阳市“隆中对”、黄冈市“创业大别山”等,已成为全国创投界、创业界的知名品牌。截至今年9月,“青桐汇”已举办27期,天使投资人现场对接项目460人次,促成大学生创业项目融资7亿元。武汉市呈现出“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的浓郁创业氛围。华中科技大学大三学生付小龙休学创业,通过该平台获得1000万元A轮融资。其次是营造“小气候”。全省高校设立和吸收校外创业基金2.8亿元,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96个,大学生创业场地(基地、园区)230个,面积约12万平方米。
为了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组建了创新创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正在筹备召开创新创业教育大会。湖北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高校和企业、地方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已建成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45个、示范基地40个。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体系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近年来,清华大学重点打造“兴趣团队”“创客空间”和“x-Lab”“三创”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融合”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体系。
一是冲破院系藩篱,建立学科交叉的辅修专业,探索跨院系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实现跨院系“融合”。今年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成为学校首个创新创业本科辅修专业,已招收78名学生。启动了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首批有智能硬件(信息学院和美院合作)、机器人(机械系和信息学院合作)、智能交通(信息学院和汽车系合作)3个方向。在美国建设全球创业学院(GIX),已启动的首个双硕士学位中,由中美双方跨院系设计培养方案。
二是与传统专业“融合”。首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今年面向全校开设了通识课“创业导引”。目前建设了14门挑战性示范课,如“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这类课程围绕当前全球挑战性问题设计,采用小班上课。此外,今年5月,学校推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方案,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分12个等级,鼓励学生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放回到对自身发展真正有益的能力和素质上。
三是统筹第一和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代表性的活动和赛事有清华创客日和校长杯创新大赛。
形成三种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吉林大学校长 李元元
“十二五”以来,吉林大学成立了由书记校长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年累计投入专项经费3689.5万元。做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教育平台和保障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全员参与的体制机制。
吉林大学还重点进行了分类指导、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学校面向校内外聘任171名创业指导教师,设置创业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教育选修课,以青年文化书院、青科协等社团、协会为载体,在校园内营造“敢想敢干、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其次,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实训教育。学校建立了14个校内实训基地和创业苗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与省工信厅和林田远达创客工场共建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
再其次,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扶持保障。学校依托吉林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立“学生创业专区”,目前已有35家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双高的学生创业企业免费入园孵化。同时,学校在净月校区投资1000万元,改造原有的基础设施,建立了“互联网+”产业集聚园和学生创新创业园。
同时,结合学生创业特质,构建三种创新创业模式——高科技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
校地协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
南京大学从2006年开始制订并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以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成长成才为目标,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放在第一位,逐步形成以“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三个协同”为标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学校设计了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堂,结合通识教育改革开展创新创业启蒙。全校已累计开设创业课程144门,选修学生超7000人次。第二层次为面向有浓厚创业兴趣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第三层次为面向具有初步创新成果学生的成果孵化,以个性化培养帮助他们对接市场、开展创业实战。
积极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四创融合”实践平台。学校在鼓楼和仙林校区规划了近1.5万平方米的跨界大学生“四创空间”,设立各类创业基金、奖励基金和专项教育基金。
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校协同引入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与纽约大学理工分校、英国华威大学联合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学院。通过校地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在江苏各地共建的24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04个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
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点推进互动式课堂教学、非标准答案考试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在全校全面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已开小班课7140门次,占课程总数的63%。
二是推进非标准答案考试、学生学业考评体系改革。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建立了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结果动态化“四位一体”的学业考评新体系。首先,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强化过程性学业评价,每门课从开课到期末考试,每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随堂测验,都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使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50%。其次,创新学业评价标准。不再以传统的“记住多少、能背多少”作为优秀的考核标准,而是以“领会多少、思考多少”作为考核的基本要求。
三是创新非标准答案考试过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考试答案确定性要求不同的特点,在考试过程中强调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
四是创新动态及格考评机制。根据学生所在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成绩正态分布状况,动态确定及格线,也就是无论学生考了多少分,排在班级前面一定比例的就是“优秀”,而反之可能就是“不及格”。
(座谈会发言由本报记者李薇薇整理)